从 Mac 到 Mac¶
提示
本文章也已发布于 Bilibili
序言¶
作为一个刚高考完的准大一学生,MacBook已经陪伴我将近十年了。从12款MacBook Air 11",到17款 MacBook Pro 13",最后到23款MacBook Pro 14",五年又五年,这每个五年我都以一个学生的角度体验了Mac的方方面面,从熟悉系统,到翻找软件,可以说我使用Mac的经历是以「捣鼓」为主的。
第一阶段¶
第一台Mac便是12款MacBook Air 11"。因为其特殊的系统,使得我童年对于电脑的认识与我的同龄人有着很大区别。
从外观就可以看出Mac与普通电脑的区别,当然对于00后来说,接触远古笔记本的机会并不多,只能想到厚重、黑色塑料机身的刻板印象。所以,楔形设计、银色机身的这台Air便显得与众不同。尽管屏幕仍是万恶的1366*768、配置远远不如同价PC,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,已是爱不释手。
当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电脑只是一个娱乐工具,当时对视频的认识仅限电视,所以那时用电脑只是为了捣鼓软件和游戏。没错,游戏。除了网页Flash游戏,还能在Mac上运行的游戏屈指可数。还记得当时天天逛威锋、贴吧,天天看别人分享的软件、贴子,软件安了又删,删了又安,却也乐此不疲,尽情折磨电脑的每一个部件。
至今我的还记得第一次运行Minecraft 1.8时我的喜悦。
当然除了原生支持,我也尝试过运行虚拟机。OSX里嵌套一个Win8.1,尽管没有目的性,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很有成就感了。
第二阶段¶
第二台是在初中时买的,无Touch Bar款丐中丐,真是最亏的机型。当时甚至还不知道只有15"版带独显,花了大一万用核显,唯一舒服的地方是那块13" Retina屏,当时缩放显示也真是薄纱一片1080p的Win本。
实际上我用它来干的活十分之少,偶尔剪剪视频,偶尔处理文字,偶尔打打游戏。干的活完全是普通Win本也能应付的事情。
但我很快就找到了运用这款机器 娱乐 生产力的用法:平面设计。
不仅是制作吊图,更是借助它完成了高中班级Logo的设计与实现。可能听起来有点招摇,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,去年网课时按照Logo改编成了几十种不同风格的壁纸,在班级电脑循环播放。
除了生产力,在其他方面却有意想不到的优点:2022网课期间无敌的麦克风和扬声器,还算够用的摄像头,以及还能外接数位板,提前一年体验无纸化学习。
这台氛围感很好(高情商)的办公本也一样有诸多缺点,比如只有两个雷电3口,比如无Touch Bar,比如极速老化的电池和发热严重,续航时好时坏 etc.
随着电池循环次数逐渐增多,这台Mac的电池也从「良好」变成「需要维修」,以至于在冬天根本无法脱离电源适配器独立生存;i5 7360U也在许多吃资源的场景面前显得力不从心;风扇从开机就开始低音咆哮;无缘最新的macOS Sonoma.....这些也无一不预示着它寿命的尽头。
第三阶段¶
最后就是手上这台了,也是我第三次买较小尺寸的MacBook了。
说实话在arm Mac也就是MacBook Pro/Air M1刚出时,我并不是很想换新,同样的外观同样的接口,会让我感到“如换”的错觉。
但一起还得从2021秋的那场发布会说起。三点在寝室爬起来全程观看,焕然一新的感觉从手机屏幕里扑面而出。思维随着那场发布会如光线般风格的Apple Logo一样快速闪现。
所以在毕业购买电脑时便选择了30核GPU的M2 Max机型。
不论是回归的MagSafe 3,还是更亮更细腻的屏幕,乃至音响、耳机接口,无一例外都恰到好处。当然,还有那块号称买芯片送电脑的M2 Max。
后记¶
断断续续写了一周,其实就是买了新机写着玩玩的。
不过不得不说苹果的产品力真的很强,尽管很多人还是认为果粉是自适应用户,苹果擅长调教用户、被友商遥遥领先啥的乱七八糟的。虽然我是用Mac用惯了,但我想,只有把产品做到业内第一,才有资格得到这种苛求、这种期望吧,产品被人们期望无可挑剔、软件被人们期望无限制好用,也许这也是优秀的一种体现吧。
在数码产品圈,大家都是消费者、用户而非股东、产品经理,没必要因为钱包的限制和习惯上的不理解而互相攻击,以至于一点偏见便把那些「lj」、「*都不用」天天挂在嘴上。虽然显得有点理中客,但只要是最顺手、最习惯的产品,不分品牌、型号,就是最适合普通人的产品。
;-)